【经济茶座】
莫让“杀熟”成常态
- 分享到:
□刘翔
“双11”,不少消费者在各网络平台开启了下单模式。但在网购的同时,消费者也应警惕被大数据“杀熟”。
近两年,不少消费者都经历过这样的事——在电商平台购物,同一商家,同一件商品,用消费金额较多、注册时间较长的会员账号购买,反而比刚注册、消费金额少的账号要贵……
如遇这种情况,基本可以断定,消费者被大数据“杀熟”了。所谓大数据“杀熟”,是指电商平台利用手里掌握的消费频率、金额等数据,对用户分类处理、区别对待,导致同样的商品或服务,老客户看到的价格反而比新客户要贵的现象。
大数据“杀熟”在各类电商平台已不鲜见。网上购物、在线差旅、交通出行、酒店住宿等领域时不时有这把“杀熟”的刀挥过。原本,平台利用大数据及时发现用户需求,精准进行推销并无不合理之处,但当它利用大数据干损害消费者权益的勾当,就要另当别论了。
不论是传统的线下经济,还是互联网时代的线上经济,价格公开透明始终是商家不可改变的服务宗旨。用户能够接受公开的涨价,但暗中的涨价难免让人产生“被算计”的感觉。这种行为,不仅会让用户降低对商品的消费欲望,还会降低对平台的好感度。
目前来说,解决大数据“杀熟”问题,终归还得靠监管。一方面加大监管和惩处力度,另一方面,还需在定价权的立法中予以关注,多方合力,扎紧制度的笼子,才能不让“杀熟”成常态。
当然,从问题的源头来说,各平台也应意识到,“杀熟”行为损失最大的,最终是平台自身?!吧笔臁弊苡斜环⑾值囊惶?,是做几笔买卖声誉每况愈下落个“关门”的境地,还是立足长远,自我约束,细水长流,在利用大数据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同时,遵守合规合法的交易原则,变“杀熟”为“亲熟”,让“头回客”变“回头客”?相信每个平台以及平台背后的企业都会作出正确的选择。